苏轼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宋选,征得对方同意后,写了一篇《代宋选奏乞封太白山神状》上书给宋仁宗。
没多久,朝廷诏令下达,封太白山神为明应公。宋选接到诏令后,带领苏轼等众多官员再次前往太白山神庙,向山神传达朝廷的旨意。
众人在太白山神庙跪拜后,苏轼诵读自己写好的《告封太白山明应公祝文》。众人再次举行了一系列祭祀活动。
晚上,苏轼坐在已经修建好的亭子里,向南而望,池塘在月色的映衬下波光粼粼。王弗走了过来,为其披了件衣服,道:“晚上凉,回去吧。”
苏轼抬头看着身边的王弗,道:“迈儿睡下了?”
王弗点点头,道:“嗯,刚刚哄睡着。”
苏轼伸手拉住王弗,让其在身边坐下。王弗坐定后,看着远处洒满银光的池水,道:“刚才在想什么?”
苏轼仰望苍穹,感慨道:“在想这雨何时能下,会不会又像上次那样寥寥数滴,犹如隔靴搔痒,起不到任何作用。”
王弗将头靠在苏轼的肩膀上,柔声道:“既然已封明应公,想必太白山神不日便会降下雨来,轼哥哥切莫担忧。”
苏轼点点头,搂着王弗的肩膀,道:“不说这些烦心事了。我最近打算让迈儿开始读书习字,想征求一下你的意见。”
王弗想了下,道:“迈儿也快四岁了(虚岁),循序渐进地识些字也好。”
苏轼低头看着王弗,略含歉意地说道:“我公务繁忙,无暇顾及,此事可能要拜托你多操心了。”
王弗笑道:“你忙你的,家里有我操心便好。”
几日后,凤翔府诸多县暴雨忽降,且连下三日。上到官吏、下到百姓纷纷在雨中奔走相庆。
这天,苏轼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众人齐聚亭子举杯同贺天降大雨、缓解旱情。宴席中,苏轼拿着酒杯走到宾客桌前,问道:“如果五日不下雨可以吗?”
宾客答道:“五日不下雨就无麦子可收。”
苏轼又问:“那要是十日不下雨呢?”
宾客接着答道:“十日不下雨就无稻禾可收。”
苏轼感慨道:“是啊,若无麦子、稻禾可收,年岁必然闹饥荒,百姓食不果腹就会落草为寇,到时刑狱增多、盗贼猖獗,我和诸位岂能如今日这般安然坐于亭中开怀畅饮?今日我等能在此怡然自得、饮酒助兴,全是这场雨的恩赐啊!”
宾客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苏轼继续说道:“既然这场雨如此重要,我打算用‘喜雨’二子命名此亭,以纪念此事。”
众人拍手称赞,觉得此举很有意义。苏轼命人笔墨纸砚伺候,挥墨写下“喜雨亭”三字,让人刻成匾额挂于亭上。随后,众人畅饮欢叙着,苏轼即兴填词、作曲一首,一边抚琴一边唱道:“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大意:假使天上落下珍珠,寒冷之人不能用它来做衣服;假使天上落下美玉,饥饿之人不能用它来作为粮食。如今下了三天雨,这是谁的力量?百姓说是太守的,太守没有这力量;把这力量归功于天子,天子说不可;把这力量归功于太空,太空渺茫,不可得此名分。我就用“喜雨”来命名我的亭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