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点点头,道:“这些流民是颍州城最大的不安定因素。淮南一带自今年秋天至今,雨雪不足,将来麦子到底熟不熟暂未可知。如果麦子不熟,明年必有一大堆饥民。浙西、江东不算丰饶地区,一旦引发饥荒,流民势必到处流窜找吃的。如果流民来到颍州,而官府无力赈济,到时横尸遍野,盗贼群起,也就是必然之势了。如此一来,就算抓了尹遇等人,还会再来李遇、王遇之类。”
赵令畤知道苏轼素来很有主见,问道:“那你有何打算?”
苏轼道:“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我打算向朝廷上书请求拨款,等灾荒时予以赈济。流民们有了吃的,自然不会落草为寇去做违法乱纪之事。”
赵令畤道:“你既已打算上书,刚才为何烦心?”
苏轼道:“我在思考奏章怎么写才能说服朝廷。”
十二月二十五日。
苏轼经过一番盘算后,写了封奏章,将最近流民涌入颍州城中、尹遇等盗贼作恶多端、颍州未来可能面临的隐患等情况详细陈述,并说明了本州粳米、绿豆、小麦等粮食各有多少,每斗多少钱,然后又预估了还需粳米、小麦、绿豆、粟米、豌豆各多少石,根据每斗的估价算出来大概需要朝廷赐度牒一百道,好拿去换钱买粮食赈济灾民。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间辞旧迎新,新的一年在节日的喜庆中如期而至……
元祐七年。
正月。
苏轼盼来盼去,一直没有人盼到百姓告发尹遇等人的住处。他不由纠结起来,难道赏金给的少了,按理说李直方出的这些钱足够诱人,为何大家不为所动呢?难道是尹遇等人藏匿的太好,所以一直没有被发现吗?他在纠结和期盼的复杂心情中,熬过了一日又一日……
终于有一天,有人来到衙门告发尹遇等人的住处。据那人陈述,陈兴、郑饶、李公三人住在寿州霍丘县开顺场,而尹遇住在寿州霍丘县成家步,比陈兴等人的住处再远二百里。
苏轼听后对赵令畤道:“尹遇等人已在寿州境内,不知是否和寿州那边的盗贼接应上。如果接应上了,要想根除绝非易事啊!”
赵令畤道:“先把李直方叫来衙门商量一下再做定夺。”
苏轼点点头,命人将李直方叫来衙门。李直方来到衙门,苏轼对告密之人道:“你再重复一遍。”
那人道:“据草民得知,陈兴、郑饶、李公三人住在寿州霍丘县开顺场,尹遇住在寿州霍丘县成家步。”
李直方道:“你如何得知?”
那人道:“草民的远房表兄之前误入歧途,落草为寇,跟着他们干了一段时间,觉得他们生性凶残,杀人如麻,表兄觉得良心有愧,便找了个雪夜逃走了。他来到颍州在草民家中藏匿了三天,确认安全后才告辞回乡。他临走时将此事告诉了草民,奉劝草民千万不要因为一时肚饿就与那些人同流合污。表兄走后,草民赶紧来告知大人。”
李直方道:“你表兄是什么时候离开寿州的?不知尹遇等人是否还在那里?”
那人道:“我表兄从离开到现在也不过一周时间。如今天寒地冻,不便搬迁,想必尹遇等人应该还住在那儿。”
苏轼对身旁的一名衙役,道:“你带他下去领赏,记得让他从后门走。”
衙役领命,带着那人离开了。
苏轼对李直方道:“如今你打算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