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余光扫视了下吕大防等人,不知大家是否明白太皇太后的用意。转念一想,明白了又如何,大家已经官居宰相之位,又有几人会真的离开呢?
太皇太后唤宦官至身前,问道:“可曾赐社饭(社祭时所供饭食)?”
宦官回答:“不曾。”
太皇太后对吕大防等人道:“公等各去吃一匙社饭,明年社饭时,记得想念老身啊!”
众人不知道是否该应答。应答了就承认太皇太后将死,不应答似乎又不合适。
太皇太后见众人低头不语,摆了下手:“下去吃饭吧。”
众人躬身告退,下去吃社饭。
数日后。
朝廷下诏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
这天傍晚。
苏轼从礼部回到家中没多久,苏辙也相继返回。两人漫步于庭院中,苏轼问道:“太皇太后圣体如何?”
苏辙摇摇头,哀伤道:“只怕不行了。”
苏轼仰望漆黑的苍穹,感慨着:“天要变了!”
“是啊,天要变了!对了,太皇太后前几天已经同意了你离京的请求,吏部应该过不了多久就会上报兄长改任河北西路安抚使兼马步军都总管,并兼任定州知州一事。”
苏轼脸上的阴霾而空,欣喜若狂:“真的?太皇太后同意了?”
苏辙点点头:“同意了。我忘了告诉兄长,前几天我们去问安圣体,太皇太后劝我们及早求退,让官家另外启用一批人。太皇太后同意兄长离京,也许有异曲同工之意。”
苏轼眼眶通红,潸然泪下,哽咽道:“我何德何能,能让太皇太后待我于此……”随即想到了当年宋神宗临终前也曾御笔一挥同意了他去常州养老的请求,不由感念皇恩浩荡。
“河北西路负责边防,兄长此次任命肩负军国大事,不比从前,有的忙了!”
苏轼耸耸肩,语气淡然地说着:“如今辽、西夏时常躁动不安,动不动就在边境挑事,军国之事尤为重要,我过去了正好借机整顿一下军务。”
“如今已月底,不出意外的话,兄长的任命诏书下月月初应该就会正式下发。兄长打算何时动身启程?”
苏轼脱口而出:“我先让闰之……”他早已习惯了家中一应事务交由王闰之打点,如今对方突然离世,让他一时间难以适应。他鼻头一酸,努力平息内心涌出的伤感,深吸一口气,改口道:“我先让朝云收拾着,等诏书一经下达,我就走。”
苏辙拍了两下苏轼的肩膀,以示安慰:“嫂嫂和侄媳的灵柩还放在惠济院,兄长和仲豫可有想好安葬何处?”
苏轼道:“我已答应闰之死后与她同葬一穴。我既离开京师,将来死了也断然不会葬回这里。闰之和静儿就先安放在惠济院,等我在外地找到了合适的地方,再行下葬吧。”
晚上吃过晚饭,苏轼来到王朝云房中,将准备前往定州之事告之,让其抓紧安排家仆们打点家当,收拾行囊,等过几天任命的诏书下发就尽快离开此地。
正当朝廷即将下发苏轼任命诏书的时候,九月初三,太皇太后在寿康殿崩了……